顏色經濟之路
《離開中國製造的一年》是十年前的暢銷書,那是「世界是平的」的年代,全球化是最時髦的話題。中國崛起成為全球製造業基地,居於美國的作者希望親身感受其影響力,決定展開為期一年的經濟實驗:舉家罷買凡是中國製造的商品。現在潮流一轉,輪到香港人按政見消費,或許仿似作者的經歷一樣,雖非完全辦不到,但抵制過程患得患失,最終苦了自己。
《離開中國製造的一年》是十年前的暢銷書,那是「世界是平的」的年代,全球化是最時髦的話題。中國崛起成為全球製造業基地,居於美國的作者希望親身感受其影響力,決定展開為期一年的經濟實驗:舉家罷買凡是中國製造的商品。現在潮流一轉,輪到香港人按政見消費,或許仿似作者的經歷一樣,雖非完全辦不到,但抵制過程患得患失,最終苦了自己。
2018年,全球經濟受貿易保護主義和貿易摩擦的風險影響,令人關注香港在國家發展戰略及國際政局層面何去何從。外圍不明朗因素眾多,香港的投資者皆抱持高度審慎的態度,不過往年仍錄得3%增長,可見其經濟根基穩健,有能力抵抗短期的下行壓力。積極應對外部環境的同時,香港內部面對發展空間不足、營商成本增加的挑戰,既要提供住宅單位滿足民生需求,又要增闢工商用地推動經濟發展。大國角力帶來的動盪狀況可能會延續一段時間,土地短缺問題始終是中長期發展的絆腳石。
英國「硬脫歐」大限逼在眉睫,前途未卜令不少青年對未來感到絕望。年輕人傾向留歐,老年人傾向脫歐,世代鴻溝在兩年半前的公投呈現。年輕一代無法左右大局,眼看自由移居、工作、學習的機會被扼殺,要在漫長的未來承受由老一輩擺布的脫歐後果。現時年輕選民增加了一百五十萬人,假如歷史可以重演,相信會有不一樣的結局。跨代不公歷歷如繪,二次公投呼聲高漲,製造另一場民主危機。
百元現鈔從天而降,深水埗途人霎時失控,爭相哄搶。是否有人炫富為自我宣傳尚待查證,而背後的商業運作亦陸續被揭露。人性貪婪描繪撿錢眾生相,不過疑似撒錢人聲稱此舉乃「劫富濟貧」,受盡街坊擁戴,後來再次現身,捐贈飯票博得居民掌聲。這場鬧劇已經不是貪小便宜足以解釋,全港六分之一的劏房位於深水埗區,是基層生活的寫照,民情寄望為弱勢社群紓難解困,折射熙攘鬧市潛藏的貧富懸殊問題。
回歸20年之際,國家主席習近平寄語香港「蘇州過後無艇搭」,抓住機遇謀求發展才是解決香港問題的金鑰匙。2017年,香港逐步重整政經秩序,多宗社會衝突案件付諸法庭,抗爭者為種種折騰付上代價。常言道香港經不起內耗,所幸近年經濟表現依然亮麗,2017年全年錄得增長3.8%,創六年新高,為社會環境邁向和諧穩定建立基礎。
近年的政治爭拗給香港帶來嚴峻挑戰,令部分港人對前景失去信心,移民海外再次成為港人話題。「一國兩制」是前無古人的新嘗試,實踐的過程會有曲折摩擦,需要在探索過程中逐步豐富內涵和完善實施模式。在2016年年終,國務院港澳辦主任王光亞接受訪問,肯定香港在對外開放方面,對中央仍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只要迎難而上,配合國家規劃做好準備,香港將會繼續在國家整體發展布局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
中美貿易關係在美國總統特朗普上任後,再令市場擔憂。他曾威脅要對中國進口商品徵收45%的關稅,初時評論懷疑他的強硬態度只是擺擺姿態的民粹口號。然而,觀乎他迅速宣布徹底拋棄TPP、移民禁令雷厲風行,近日又提出向墨西哥商品開徵新稅,新一屆美國政府咄咄逼人的對華政策未必只是為了爭取談判籌碼。中美兩國是香港最大的貿易夥伴,分別佔貿易總額51%和7%。兩國貿易摩擦如箭在弦,香港沒有可能獨善其身。對於未來局勢發展,可以推演樂觀和悲觀兩種極端情況,藉此思量香港應該怎樣自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