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之後:海外港人收入下降與職業錯配現象
過去幾年不少港人移民海外,相信每個讀者身邊或多或少總有熟悉的親友決定離鄉別井。他們帶着不同理由出走,但同樣需要適應陌生環境。所謂天涯若比鄰,雖然我們不再居住於同一座城市,惟留下來的人仍然關心海外港人的當地生活。住屋問題逐步解決、生活環境慢慢熟習後,尋找收入來源,成為迫在眉睫的問題。外國的就業市場不如香港活躍,不少移民人士早有耳聞;而他們未必預備好的,可能是自己願意犧牲多少往日耕耘,為了「搵兩餐」放下身段,從事一份不是最理想的工作。
過去幾年不少港人移民海外,相信每個讀者身邊或多或少總有熟悉的親友決定離鄉別井。他們帶着不同理由出走,但同樣需要適應陌生環境。所謂天涯若比鄰,雖然我們不再居住於同一座城市,惟留下來的人仍然關心海外港人的當地生活。住屋問題逐步解決、生活環境慢慢熟習後,尋找收入來源,成為迫在眉睫的問題。外國的就業市場不如香港活躍,不少移民人士早有耳聞;而他們未必預備好的,可能是自己願意犧牲多少往日耕耘,為了「搵兩餐」放下身段,從事一份不是最理想的工作。
「香港玩完」歪論連篇,失去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說法實屬危言聳聽。國務院港澳辦副主任王靈桂嚴正反駁,指出香港的繁榮經濟有中央的積極政策支持,不可能成為遺址。世界局勢反覆無常,令經濟周期高低不定。若單純以此論斷香港地位,無疑是見樹不見林,忽視了香港長踞在國際金融中心排名前列的軟實力。
今個財政年度料錄超千億財赤,稅收與賣地成績未復當年用勇。下一份財政預算案,毫無懸念地將會是連續第五年的赤字預算。帳目不理想,但亦無可厚非,因為過去三年疫情影響全球經濟,政府收入減少之下卻需增撥資源幫助市民解難紓困。不過,長期的赤字經濟始終影響投資者信心。從前瞻角度而言,香港需要由多方審視長遠公共財政,恢復量入為出的財政紀律,鞏固市民對經濟運行的安全感。
從2月的「你好,香港!」啟動全球宣傳,4月的「開心香港」聚焦本地玩樂,到9月的「香港夜繽紛」營造夜間活力,特區政府開出振興經濟的藥方,以全社會總動員來刺激消費和吸引旅客。過去,逆周期措施是盡一切可能救市保就業,但也換來連續五年財赤,難以寄望政府再作大額投資。上半年,港美息差衝擊聯繫匯率,減息周期言之尚早,可供政府運用的政策工具實在不多。
《2023年世界競爭力年報》早前出爐,雖然香港全面推動復常步伐,但排名卻從去年第五下滑至第七位。名次發生變化,一方面是受報告各項指標調整的影響,有一定主觀因素,毋須過分解讀;但另一方面,業內專家指出的一些發展弱點,則值得我們虛心看待。各項評分中,香港在本地經濟、就業市場、生產力與效率排名下跌最多。可見香港經濟既要在總量上有增長,又要在質量上有提升,才能保持國際競爭力。
京津冀、長三角和粵港澳大灣區是中國經濟布局的三大都市圈,輻射帶動北部、中部和南部區域發展。國家主席習近平上周考察雄安新區,三名政治局常委同行,提出要使京津冀成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先行區、示範區。類似的定位,全國只有深圳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上海浦東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可以媲美,意味京津冀將會設立不同改革試點,擁有多種國家級的政策紅利,令雄安這「千年大計」再度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
二十大報告是習近平未來五年的施政藍圖,同時也將中國的發展經驗理論化,開闢出一條有別於西方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啟示其他發展中國家擺脫歐美霸權。美國處處散布中國威脅論,視之為「最嚴重的地緣政治挑戰」,日前眾議院大比數通過成立「美國與中國共產黨戰略競爭特別委員會」,代表共和黨和民主黨槍口一致瞄準中國。國際局勢風高浪急,香港不能獨善其身,唯有協助內地提高經濟實力,加強與外國的利益合作,才是突破西方圍堵的出路。
香港發展用地短缺,房屋供應不足,沒有足夠的土地儲備滿足發展和住屋需求。經濟結構偏重服務業,產業單一化,限制青年的就業前景。職住不平衡,對南北向交通系統造成重大壓力,市民在交通上消耗大量時間及資源。為解決以上三個發展樽頸,特區政府提出發展北部都會區,開拓土地空間,推動再工業化,提供就業機會,釋放新界發展潛力。
疫情傳播維持低水平,香港馬不停蹄與國際活動接軌,「香港回來了」是多個國際高層次峰會和展覽的主題。行政長官李家超在首份施政報告增設「引進重點企業辦公室」,將會承接這一系列對外交流,主動出擊招攬外資。今屆政府愛講KPI,而統計處最新的外資調查正正發現,駐港公司數目轉升為跌,跌穿9000間,證實香港的吸引力稍為褪色,需要加緊扭轉逆勢,維持香港國際營商地位。
香港一直是新自由主義的堡壘,為營造公平競爭環境,政府鮮會主動介入市場。政府將財政開支鎖定在GDP的兩成,即使近年投放略增,稍微打破此金科玉律,但仍然堅守「大巿場小政府」。受制於管治哲學與財政資源,香港從無強而有力的產業政策,只有被動地期望商界回應政府願景。李家超發表首份《施政報告》,領導產業布局,主動招商引資,反映新政府將會打破「積極不干預」的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