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經歷困難的2019年,社會事件帶來沉重氣氛,環球經濟受中美關係牽制,香港問題被視為國際博弈的籌碼。全年合計,本地生産總值收縮1.2%,是自2009年以來首次錄得年度跌幅,陷入技術性衰退。《逃犯條例》修訂引起的一連串事件中,近7,000人被拘捕,社會局勢令人關注。美國趁機通過《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相信香港將會夾在中美紛爭之間一段長時間。應對社會問題、經濟下行及大國角力的多重挑戰,未來需要好好部署才能走出困局。
扭轉經濟疲弱 改善社會氣氛
中美貿易摩擦再度升溫,環球製造業及貿易活動同步放緩,擴大香港整體商品貿易的跌幅,貨品出口及貨品進口總額分別下跌4.7%及7.4%。修例風波對本地經濟帶來極大影響,重創旅遊業及相關消費,導致服務輸出急劇惡化,按年下跌10.4%,私人消費開支亦逾十年來首次按年下跌,跌幅為1.1%。根據香港統計處就各行業的經濟展望調查,全年四個季度中,均有較多管理人員預期業務狀況會變差,反映營商氣氛非常悲觀。所幸是修例期間,儘管部分外國商會曾憂慮投資者信心受到影響,但是境外企業駐港公司數目,仍然微增3.3%至9,040間,顯示在不明朗的國際格局下,香港固有的營商優勢尚具吸引力。
房屋及土地政策成為港府改善社會氣氛及支援有需要人士的著力點。輪候公屋、居住環境惡劣的低收入人士,可望獲得恆常現金津貼計劃。首次置業人士的九成按揭貸款樓價上限得到放寬,由 400 萬港元提升至 800 萬港元。政府決定運用《收回土地條例》收回新界棕地、閒置高密度住宅地及寮屋區三類私人土地,作公營房屋及「港人首次置業」發展。「土地共享先導計劃」推出,以公私合營方式開發新界農地。政府用地將會落實「一地多用」的多層發展模式,物盡其用。
國內外合作 開拓增長機遇
香港與內地的經濟合作有不少進展,開拓增長機遇。自年初國務院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後,大灣區內所城市逐漸落實「港人港稅」優惠,事業單位公開招聘港澳居民,為專業人士擴大資格互認及放闊執業限制,豁免購房的居住、繳稅及社保條件,推動跨境電子支付,以及保障港澳居民子女接受在地教育等多項便民措施。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過程中,深圳將會促進金融產品互認,點出公私募基金和保險產品互聯互通的方向。
為創造最有利的營商和投資環境,香港繼續加強對外貿易伙伴的經貿關係。香港駐曼谷經濟貿易辦事處開始投入運作,是香港在東盟地區設立的第三個辦公室。行政長官在訪問泰國期間,亦與該國政府簽署加強兩經濟關係的諒解備忘錄,涵蓋的合作領域廣泛。香港與澳洲簽訂《自由貿易協定》和《投資協定》,與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簽訂《促進和保護投資協定》,分別與柬埔寨及愛沙尼亞簽訂全面性避免雙重課稅協定,鼓勵商界在相關地區營商和投資。香港投資推廣署亦與卡塔爾金融中心管理局簽署投資推廣合作諒解備忘錄,互相吸引外來直接投資。
中美貿易關係存在不確定性,香港作為外向型經濟難以在摩擦之中獨善其身,社會不穩定因素亦不容易在短期內消除。一片低迷氣氛籠罩下,聯合國的「全球幸福報告」並不教人意外,香港拾級而下,跌至第78位,雖然比數年前的低位稍高,但仍在亞洲主要地區中敬陪末座。香港受累於內外挑戰之下,唯有團結一致,才能招架經濟不景氣的嚴峻考驗及為民生悶局尋求出路。
杜巨瀾 滬港發展聯合研究所聯席所長
潘學智 滬港發展聯合研究所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