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套的彼岸將 深港合作 視為頭等任務,讓我登上深圳電視台和鳳凰秀,反證香港必需急起直追!四十五年來,深圳從一個邊陲小鎮發展為國際創新都市,不只是高樓大廈和科技應用能夠充分說明,背後更是無數人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寫照。很多朋友問我這個色彩斑斕的空間是甚麼地方,這裡是深圳婦兒大廈——建於90年代,是深圳的第一批高層建築,近年經過翻新,是深圳的首個PPP(公私營合作)項目,正是社會經濟制度改革的縮影。在這裡,我們對經濟特區的精神致敬,也對深港合作的未來展望,嘗試實踐一種新的可能:讓公共空間成為社會參與的舞台,讓文化交流成為社會創新的動力。
八月正值深圳特區45週年,我和60位深港雙城人才走進深圳河套區,透過實地參訪與跨界對談,共同探索深港融合發展的新方向。「共繪願景」工作坊聚焦跨境發展議題,由兩地經濟與民生專家、專業人士、青年創業家及學生,分享真實經驗,共同探討人才培養與工作事業的挑戰,並提出具體建議。身為研究區域經濟的學者,我每次聽到 #張克科 主席談河套秘辛、 #張玉閣 所長談灣區融合,都深感共鳴且獲益匪淺。籌辦今次的共識會議,我是希望讓專家與青年能夠平等對話、集體思考與共同決策。我相信深港合作是屬於市民參與的舞台,深港人才能夠一起思考、一起創作、一起行動,共同描繪出更具包容性、創新性與永續性的深港合作藍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