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屆政府應擴政治委任規模

  香港的政治環境充滿挑戰,在一國兩制下,我們需要更多治港人才,改善施政與維持良好管治,並解決各種社會問題。特區政府實行政治委任制度近十五年,各決策局下設有局長、副局長及政治助理職級(公務員事務局不設副局長及政治助理職級);後兩者更被視為培育本地政治人才的其中重要搖籃。

  政府資料顯示,現屆政府曾收到超過一千一百份有關副局長和政治助理職位的申請,較上屆政府一百多份增加達十倍。由此反映,近年有興趣從政並申請副局長或政治助理職級者,明顯增加。

  據青年創研庫今年二月發表的「青年對政治委任官員的期望」研究報告發現,不少受訪青年相信,擴大問責團隊有助培育本港政治人才。然而,研究亦顯示,受訪青年對政治委任制度在吸納政治人才,或提供更全面從政機會等方面的成效,評價負面。

  對青年而言,其中一個既實在又切身的問題,是踏入政治問責團隊的門檻不低。以問責團隊中最基本的政治助理職級為例,按一六年十二月一日計算,現屆政府十一名在任的政治助理,於就任時只有兩位在三十五歲以下,其餘九位的就任年齡,均在三十五歲或以上。

  對於有志發展政治事業的青年來說,從他們離開院校到擔任政治助理一職,相隔頗長一段時間。有志青年需要憑其個人努力,增加他們的政治網絡和經驗,再累積數年人生閱歷,才有望達到基本資歷並成功申請有關職位。這方面資歷的要求,難免令有志青年卻步。

增初階職位 提供實習機會

  更甚者,在這過程中,並沒有清晰的接駁或晉升階梯,也容易令人產生政治事業既遙不可及、又難以預見前景的觀感。此等情況,出現在一個以金融、商業及服務等行業為主的香港社會中,更凸顯發展政治事業的困難,亦變相窒礙青年投身管治團隊的動力。

  就擴大政治問責職位,據「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會議成員、立法會議員及政治委任制度官員薪津獨立委員會」一二年四月發表的報告提及,現屆政府可能在每個政策局聘請一定數目的政治助理(例如二或三個),除了為主要官員提供支援外,亦藉此培養政治人才。惟這項安排,至今未見實現。

  從培育本地治港人才角度,政治委任制有其存在意義,亦有優化空間。特區新一屆政府應考慮擴大現時政治委任的規模,例如增設初階職位,讓有意從政但資歷較淺的青年,可獲投身相關工作的機會。此外,特區政府亦應提供實習機會,讓有意從政的大專院校學生,可盡早接觸和了解政治委任相關職位的工作。

  我們相信,香港不乏優秀且有志從政的青年。當局倘能以相對容易的門檻,吸引他們加入問責團隊;通過實戰和歷練,提升他們對施政責任的承擔、行政與制訂政策能力,並且養成接受公眾監察的意識,對促進特區政府的管治質素,應可帶來積極的力量。

潘學智 (成員)、張靜雲 (研究員)青年創研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