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橋昨日通車,連接香港與珠三角西岸,是世上最長的跨海大橋,被譽為粵港澳大灣區的世紀工程不算誇張。新一份世界經濟論壇《全球競爭力報告》出爐,香港在基建範疇被評為全球第二,是國際社會眼中令香港保持競爭力的支柱之一,加上大橋與高鐵雙雙啟用,來年有望追上基建榜首新加坡。然而,香港總排名近年維持在全球十大的中下游位置,未見突破,創新能力一直是弱項,人才更是箇中關鍵。
厄勒海峽大橋令人才流動
灣區經濟高度集中,吸引內地及海外投資的同時,令地價和生活成本更趨昂貴,並非香港獨有的現象。三藩市灣區就有每日花費三至四小時前往矽谷上班的「超級通勤者」,交通與住屋問題成為吸引人才的障礙。跨境基建縮短交通時間,即使跨境工作未必是主流模式,在北歐卻是一個值得考慮的選項。厄勒海峽大橋接通丹麥哥本哈根與瑞典馬爾默,前者擁有經濟機會,後者的居住成本相宜。此橋一通,市場反應最靈敏,不必高官政要吹捧,丹麥人已經開始遷居馬爾默,瑞典人也積極到哥本哈根求職。芬蘭與愛沙尼亞亦正探討接駁赫爾辛基與塔林的海底隧道,以維持人才競爭力。
跨境流動將會因港珠澳大橋而變得更頻密,不過筆者於上星期參與一個青年論壇,高中生對大灣區發展抱有兩種憂慮,一是怕內地專才來港搶飯碗,二是怕港人到內地發展導致人才流失。面對狹窄的上流階梯和高漲的社會期望,他們對未來感到有壓力實在無可厚非。其實香港屬開放型經濟,不僅是內地專才,世界各地的人才均可來港,早已習慣外來人才的競爭。當全球為爭奪人才各出其謀,香港人不要懼怕競爭,倒要奮力自強,甚至進取地延攬人才,把行業發展得更好,締造更多機遇。
培養雙重經驗不怕競爭
另一方面,如何留住人才亦是各地面臨的一大難題。有部分人才離港發展是由於產業多元化不足,如珠海的飛機製造業便難以由香港替代。有部分受市場環境吸引,如創科人才蜂擁到內地發展,要留也留不住。不過,人才流動也會帶來好處,不少人才出外發展仍然與香港保持聯繫,成為香港人的社會資本,促進知識交流、協同工作。《全球競爭力報告》中,香港在創新範疇的短處,除了科研投入外,便是境外人員的共同合作。許多在內地發展的港人信賴在香港的夥伴,可以持續合作,創造雙贏。
就學、就業、公幹或居住,體驗大灣區的方式不一而足,藉此培養的全局視野卻是新世代需要具備的能力。昔日,歐美等地是留學和工作的首選地,富有西方經驗的回流人才如同鍍了金。隨着世界重心東移,外國人才轉而對亞洲經驗趨之若鶩,當中又以中國經驗最吃香。香港人因着歷史與地理因素,擁有累積中西雙重經驗的極大優勢。無論是為劇烈競爭做好準備,或是為個人發展謀求機會,大橋時代的香港有地利之便,眼下正是香港人抓緊大灣區發展,鞏固及提升競爭力的絕佳時機。
潘學智
民主思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