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香港

舉足輕重的金融軟實力

「香港玩完」歪論連篇,失去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說法實屬危言聳聽。國務院港澳辦副主任王靈桂嚴正反駁,指出香港的繁榮經濟有中央的積極政策支持,不可能成為遺址。世界局勢反覆無常,令經濟周期高低不定。若單純以此論斷香港地位,無疑是見樹不見林,忽視了香港長踞在國際金融中心排名前列的軟實力。

舉足輕重的金融軟實力 閱讀更多 ”

大灣區信息流的跨境聯通

為發展有全球影響力和競爭力的灣區經濟,大灣區講求人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等要素的流通。前三種流通,近年已有跨境交通基建、就業居住證件、精簡清關程序、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外匯管理便利化等多項措施推進。信息流的互聯互通取決於消除跨境數據的隔閡。去年,特區創科局與國家網信辦簽署備忘錄,這為粵港澳大灣區的數據跨境流動帶來突破。為進一步促進數字經濟發展,去年底進一步推出個人信息的跨境流動標準合同,有望降低企業的合規成本。

大灣區信息流的跨境聯通 閱讀更多 ”

雄安新區體現習近平核心執行意志

京津冀、長三角和粵港澳大灣區是中國經濟布局的三大都市圈,輻射帶動北部、中部和南部區域發展。國家主席習近平上周考察雄安新區,三名政治局常委同行,提出要使京津冀成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先行區、示範區。類似的定位,全國只有深圳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上海浦東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可以媲美,意味京津冀將會設立不同改革試點,擁有多種國家級的政策紅利,令雄安這「千年大計」再度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

雄安新區體現習近平核心執行意志 閱讀更多 ”

通關重建灣區生活

在達沃斯的世界經濟論壇年會上,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宣布中國大門將會繼續向外資打開,令全球領袖相信中國所釋放的經濟活力,是提振全球增長的希望。動態清零三年後,國內的嚴密封控鬆綁,香港爭分奪秒重啟跨境運輸,市面逐漸浮現復甦跡象,農曆新年一遍歌舞升平。兩地通關是全面復常的第一步,亦是大灣區發展兔躍新程的好開始。

通關重建灣區生活 閱讀更多 ”

外資暫撤歸來有期

疫情傳播維持低水平,香港馬不停蹄與國際活動接軌,「香港回來了」是多個國際高層次峰會和展覽的主題。行政長官李家超在首份施政報告增設「引進重點企業辦公室」,將會承接這一系列對外交流,主動出擊招攬外資。今屆政府愛講KPI,而統計處最新的外資調查正正發現,駐港公司數目轉升為跌,跌穿9000間,證實香港的吸引力稍為褪色,需要加緊扭轉逆勢,維持香港國際營商地位。

外資暫撤歸來有期 閱讀更多 ”

移植港式生活 推動北上養老

回鄉養老曾經是港人習慣,中山、順德等地亦有港人聚居的屋苑。大灣區內地城巿居住空間舒適寬敞,飲食與生活文化相近,更吸引不少港人北上頤養天年。現時香港長者憑內地老人證,可以享有當地居民的敬老優待。而「錢隨人走」政策提供的可攜式福利措施,使他們即使移居內地也不必放棄香港各種補貼,使大灣區成為退休養老的理想地點。

移植港式生活 推動北上養老 閱讀更多 ”

灣區三年 三大平台深化粵港澳合作

大灣區發展的綱要文件着眼於空間佈局和經濟規劃,對不少普羅大眾來說,屬於頂層設計,未必能夠看得見箇中意義。 實質進展需要依靠深圳前海、珠海橫琴、廣州南沙和深港河套等重大合作平台,才能讓公眾目賭成果。國家發改委主任何立峰曾提出「有針對性地選取重大合作平台」,《前海方案》與《橫琴方案》先於去年出爐,《南沙方案》亦於今年趕上,多個項目略有小成。

灣區三年 三大平台深化粵港澳合作 閱讀更多 ”

港青北上競爭劇烈

大灣區發展潛力巨大,廣東省九市的資訊在香港逐漸流通,不少成功故事吸引市民北上闖闖。愈來愈多香港青年有意到大灣區求職,內地僱主無疑求才若渴,但就業巿場從來競爭激烈,既有人才濟濟的內地畢業生,又有全球各地的國際化人才。港青要脫穎而出並非易事,令人關注他們能否把握發展契機,建立個人事業。

港青北上競爭劇烈 閱讀更多 ”

應對中小企猶豫 開拓大灣區逆境突圍

香港疫情反覆,中小微企業經營最艱難。相反,內地形勢較穩定,外資與大型港企沒有減慢進駐大灣區的腳步,令市場重心進一步北移。香港中小企靈活多變,在逆境之中仍有不少嘗試轉型創新。不過不是所有中小企都能夠摸索與拓展大灣區市場,尋找商機。政府可以怎樣具針對性地支援,幫助它們走出困境呢?

應對中小企猶豫 開拓大灣區逆境突圍 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