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島日報

政制失靈的解藥

疫症襲港,亂象叢生。市民瘋搶口罩、糧食、日用品,群眾恐慌折射公共安全的缺口。醫護罷工加上物資短缺,令公共服務受到嚴重阻滯。修例風波耗盡公眾信心,政府徵用檢疫中心和隔離營,認受性低落勝不過鄰避效應的抵抗。評論指香港出現「失敗國家」的徵兆,貌似盧布危機下的俄羅斯,又如經濟崩潰的委內瑞拉,不是無中生有。

政制失靈的解藥 閱讀更多 ”

顏色經濟之路

《離開中國製造的一年》是十年前的暢銷書,那是「世界是平的」的年代,全球化是最時髦的話題。中國崛起成為全球製造業基地,居於美國的作者希望親身感受其影響力,決定展開為期一年的經濟實驗:舉家罷買凡是中國製造的商品。現在潮流一轉,輪到香港人按政見消費,或許仿似作者的經歷一樣,雖非完全辦不到,但抵制過程患得患失,最終苦了自己。

顏色經濟之路 閱讀更多 ”

地區問題沒有勝者全取

超過七成選民投票選出民意代表,肯定在體制內發聲的價值。選舉塵埃落定,派系鬥爭沒有偃旗息鼓,武勇派嚷着監察和理非,建制派亦謀求東山再起。多股勢力伺機而動,地區問題要平衡各方利益,莫蹉跎於意識形態之爭。民主派取得區議會主導權,有人擔心抗爭文化拖垮地區行政。其實政黨輪換在基層議會並非新鮮事,民政系統不難按本子辦事。保守與進步是永恒主題,假如區議會挾着前所未有的認受性,一改制度流弊,實踐地區充權,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地區問題沒有勝者全取 閱讀更多 ”

區選競爭重塑信心

新一屆區議會快將進入競選期,幾乎所有議席皆由一人一票產生,多方期待翻天覆地的結果。雖然對地方決策而言,區議會只是個有名無實的諮詢組織,但是區議員的政治地位舉足輕重,既決定十分之一特首選委,又主宰立法會六個議席。政治議題遍地開花,選民期望代議士反映政治訴求,近期會議首當其衝成為政治表態的角力場。基層民主政治化是大勢所趨,未來將會嵌入議會制度的基因之中。

區選競爭重塑信心 閱讀更多 ”

「攬炒」之後

修例風波向國際社會求援,新一遭是盼望美國通過《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每年查證香港的自治程度,考慮是否制裁官員、改變獨立關稅區待遇,促成「攬炒」。自何志平與孟晚舟案以來,香港悄然捲入大國角力的漩渦中心,被指為北韓掩飾非法交易,陷於伊朗運油輪事件,又涉嫌輸出軍事技術,這張「香港牌」打得正響。香港亂局是多方勢力的博弈,「攬炒」難以達到玉石俱焚的境地,遺下的傷痕卻久久不能磨滅。現在看來,民主退潮的先兆萌生,為文明社會敲起警號。

「攬炒」之後 閱讀更多 ”

民意矛盾鬱結難解

威行動無盡無休,打着公民不合作的旗號繼續升級。甘地提倡的非暴力抗爭沒有在香港發生,反而走向分化,可能是他誕辰一百五十周年的悲劇註腳。一個極端等待解放軍入城、由中央接管香港、革除外籍法官;另一個極端呼籲成立臨時議會、組織民間自衞隊、「放核彈也不割席」。兩個陣營愈走愈遠,終成一場沒有贏家的拉鋸。

民意矛盾鬱結難解 閱讀更多 ”

全面調查恢復社會秩序

「This is criminality, pure and simple.」是時任英國首相卡梅倫,對一一年倫敦騷亂的評價。警察擊斃疑似持槍青年,觸發反對暴力執法的示威運動,僅僅六天,蔓延成五千多宗搶劫、縱火和襲警等案件,為英國近年最嚴重的警民衝突。不少媒體如卡梅倫一樣譴責暴力,不過那一番話亦備受批評,因為犯罪行為可能顯淺,動機卻不一定純粹,疏於追尋真相無助化解動背後的深層次矛盾。

全面調查恢復社會秩序 閱讀更多 ”

尋找出路的道德責任

兩年前開辦的香港政治及行政學苑,第二屆學員畢業在即。政策研習單元由他們自擬題目,政治、經濟和民生均有觸及,尚待處理的社會問題比比皆是。上周的匯報中,有人挑了個香港不得不正視的大難題:如何釋除市民對《基本法》第二十三條的疑慮。一方面,為二十三條立法和落實雙普選,同樣是憲制責任,終須解決;另一方面,部分叛國行為的概念含義不清,存在誤墮法網的風險,難以放下戒心。但凡牽涉內地的政策,信任問題將會成為焦點。當年如是,現在如是,釋除疑慮談何容易?

尋找出路的道德責任 閱讀更多 ”

《逃犯例》修訂 社會撕裂急須補

誰想到突如其來的《逃犯條例》會發展成撕裂社會的僵局?一方堅持彰顯公義的原則,希望將潛逃的違法者繩之以法;另一方關注人身安全的保障,不欲拆除兩地之間的防火牆。議案要在七月立法會休會前審議,現時政府票數足夠、立場堅定,通過修訂的劇本無懸念進入倒數階段。可是聯署、集會和遊行動員的民意不容易化解,社會氣氛躁動不安。經此一役,官民互信急須修補。

《逃犯例》修訂 社會撕裂急須補 閱讀更多 ”

香港沒有去激進化嗎?

本土主義乘着陸港矛盾散播,衝擊香港政治版圖。民主思路每半年發布「一國兩制指數」,最新一輪觀察到非建制派支持者顯著下跌,社會呈現去激進化的迹象,溫和政治正在滋長。反對論者堅信激進主義縱遇退潮,只待他日形勢扭轉定會捲土重來,甚至托辭調查結果只折射市民「被溫和」的假像而已。若非民心思變,非建制派轉投溫和派和建制派這股逆流,單憑「心淡論」和「焦土論」足以解釋嗎?

香港沒有去激進化嗎? 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