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思路

告別新自由主義

香港一直是新自由主義的堡壘,為營造公平競爭環境,政府鮮會主動介入市場。政府將財政開支鎖定在GDP的兩成,即使近年投放略增,稍微打破此金科玉律,但仍然堅守「大巿場小政府」。受制於管治哲學與財政資源,香港從無強而有力的產業政策,只有被動地期望商界回應政府願景。李家超發表首份《施政報告》,領導產業布局,主動招商引資,反映新政府將會打破「積極不干預」的慣性。

告別新自由主義 閱讀更多 ”

移植港式生活 推動北上養老

回鄉養老曾經是港人習慣,中山、順德等地亦有港人聚居的屋苑。大灣區內地城巿居住空間舒適寬敞,飲食與生活文化相近,更吸引不少港人北上頤養天年。現時香港長者憑內地老人證,可以享有當地居民的敬老優待。而「錢隨人走」政策提供的可攜式福利措施,使他們即使移居內地也不必放棄香港各種補貼,使大灣區成為退休養老的理想地點。

移植港式生活 推動北上養老 閱讀更多 ”

灣區三年 三大平台深化粵港澳合作

大灣區發展的綱要文件着眼於空間佈局和經濟規劃,對不少普羅大眾來說,屬於頂層設計,未必能夠看得見箇中意義。 實質進展需要依靠深圳前海、珠海橫琴、廣州南沙和深港河套等重大合作平台,才能讓公眾目賭成果。國家發改委主任何立峰曾提出「有針對性地選取重大合作平台」,《前海方案》與《橫琴方案》先於去年出爐,《南沙方案》亦於今年趕上,多個項目略有小成。

灣區三年 三大平台深化粵港澳合作 閱讀更多 ”

兩次習講話

國家主席習近平視察香港,發表的講話成為官員及社會各界的研習讀本。以往所有七一講話,包括五年前的習近平,皆形容香港回歸是「彪炳中華民族史冊」的千秋功業或偉大業績。今年改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百年奮鬥史」,是首次用黨的視角描述香港歷史,自然與去年底「一國兩制」載入中共第三次《歷史決議》不無關係。領導人講話是解讀中央政策的權威材料,值得比較兩次習講話,惦量對「一國兩制」方針有何啟示。

兩次習講話 閱讀更多 ”

港青北上競爭劇烈

大灣區發展潛力巨大,廣東省九市的資訊在香港逐漸流通,不少成功故事吸引市民北上闖闖。愈來愈多香港青年有意到大灣區求職,內地僱主無疑求才若渴,但就業巿場從來競爭激烈,既有人才濟濟的內地畢業生,又有全球各地的國際化人才。港青要脫穎而出並非易事,令人關注他們能否把握發展契機,建立個人事業。

港青北上競爭劇烈 閱讀更多 ”

統籌一國兩制民心工程

中美博弈之下地緣政治暗湧不斷,香港事務常常被來者不善的政客借題發揮,一國兩制的落實情況動輒得咎。西方國家屢打法治、言論自由的「香港牌」,威脅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快將崩壞,實為將香港逐步邊緣化,作為牽制中國的籌碼。藉此可見,一國兩制的聲譽在國家外交格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

統籌一國兩制民心工程 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