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思路

香港也要推動高質量發展

《2023年世界競爭力年報》早前出爐,雖然香港全面推動復常步伐,但排名卻從去年第五下滑至第七位。名次發生變化,一方面是受報告各項指標調整的影響,有一定主觀因素,毋須過分解讀;但另一方面,業內專家指出的一些發展弱點,則值得我們虛心看待。各項評分中,香港在本地經濟、就業市場、生產力與效率排名下跌最多。可見香港經濟既要在總量上有增長,又要在質量上有提升,才能保持國際競爭力。

香港也要推動高質量發展 閱讀更多 ”

雄安新區體現習近平核心執行意志

京津冀、長三角和粵港澳大灣區是中國經濟布局的三大都市圈,輻射帶動北部、中部和南部區域發展。國家主席習近平上周考察雄安新區,三名政治局常委同行,提出要使京津冀成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先行區、示範區。類似的定位,全國只有深圳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上海浦東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可以媲美,意味京津冀將會設立不同改革試點,擁有多種國家級的政策紅利,令雄安這「千年大計」再度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

雄安新區體現習近平核心執行意志 閱讀更多 ”

雙重身分認同

身分認同是「人心回歸」的指標,市民對香港人的認同感普遍強於對中國人,留下國民意識薄弱的印象。港督命名街道、皇冠徽號郵筒和英式赤紅電話亭碩果僅存,儘管為特區抹上殖民色彩,尚有保育歷史記憶的意義。然而在《國歌法》實施後,國際體壇於欖球、棒球、冰球賽相繼出現錯播國歌事件,令本應獲得喝采的運動員捲入體育會的管治問題,更令香港人能否維護國家尊嚴再成話題。

雙重身分認同 閱讀更多 ”

通關重建灣區生活

在達沃斯的世界經濟論壇年會上,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宣布中國大門將會繼續向外資打開,令全球領袖相信中國所釋放的經濟活力,是提振全球增長的希望。動態清零三年後,國內的嚴密封控鬆綁,香港爭分奪秒重啟跨境運輸,市面逐漸浮現復甦跡象,農曆新年一遍歌舞升平。兩地通關是全面復常的第一步,亦是大灣區發展兔躍新程的好開始。

通關重建灣區生活 閱讀更多 ”

再思二十大後的香港經濟地位

二十大報告是習近平未來五年的施政藍圖,同時也將中國的發展經驗理論化,開闢出一條有別於西方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啟示其他發展中國家擺脫歐美霸權。美國處處散布中國威脅論,視之為「最嚴重的地緣政治挑戰」,日前眾議院大比數通過成立「美國與中國共產黨戰略競爭特別委員會」,代表共和黨和民主黨槍口一致瞄準中國。國際局勢風高浪急,香港不能獨善其身,唯有協助內地提高經濟實力,加強與外國的利益合作,才是突破西方圍堵的出路。

再思二十大後的香港經濟地位 閱讀更多 ”

外資暫撤歸來有期

疫情傳播維持低水平,香港馬不停蹄與國際活動接軌,「香港回來了」是多個國際高層次峰會和展覽的主題。行政長官李家超在首份施政報告增設「引進重點企業辦公室」,將會承接這一系列對外交流,主動出擊招攬外資。今屆政府愛講KPI,而統計處最新的外資調查正正發現,駐港公司數目轉升為跌,跌穿9000間,證實香港的吸引力稍為褪色,需要加緊扭轉逆勢,維持香港國際營商地位。

外資暫撤歸來有期 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