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間派政團「撲水」求存 爭取政府研究項目
繼公民黨去年正式清盤解散後,民主黨中央委員會日前亦決定成立小組跟進解散程序。除了政治空間,另一邊廂,香港政壇中間派的生存備受關注,財政緊絀亦是另一考驗。據筆者了解,其中一個自詡中間派的組織,民主思路最近正進行一個獲政府資源的研究項目,就近年本港新聞自由的變化情況,對業界人士、學者及專家等持份者,作深入訪談調查,這些資助項目可以紓緩財政壓力。
繼公民黨去年正式清盤解散後,民主黨中央委員會日前亦決定成立小組跟進解散程序。除了政治空間,另一邊廂,香港政壇中間派的生存備受關注,財政緊絀亦是另一考驗。據筆者了解,其中一個自詡中間派的組織,民主思路最近正進行一個獲政府資源的研究項目,就近年本港新聞自由的變化情況,對業界人士、學者及專家等持份者,作深入訪談調查,這些資助項目可以紓緩財政壓力。
「一國兩制」的理念要「求大同、存大異」,多元社會擁有不同見解是理所當然,面對市民間和輿論上的對抗情緒長期積聚,「大和解」化解矛盾相信是多數市民的願望。新政府聚焦改善民生,着手處理土地房屋等老大難的問題,尤其需要尋求折衷和共識。本文將利用民意調查和大數據技術,從特首民望、民情和輿情變化分析林鄭施政一周年後,社會兩極化氣氛有否緩和。
香港青年問題登上國家議題,國民身份認同感成為新聞焦點。港大民研去年年底發表的香港市民身份認同調查顯示,香港青年(18至29歲)自稱為香港人的比率上升至69.7%,是回歸20年來的歷史新高,而自稱為「中國人」的比率只有0.3%,是回歸後最低紀錄。這個結果由傳媒廣泛報道,市民大眾亦普遍認為香港青年並不認同中國人的身份。
要確保「一國兩制」能行穩致遠,必須總結香港回歸以來的成就和缺失。為了給政府和公眾可靠的參考,民主思路於香港回歸20周年編製「一國兩制」指數,委託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進行電話調查,並參考國際機構編製的自由和民主指數,綜合香港市民和國際機構的兩種角度,嘗試全面地評價「一國兩制」的實施(詳細報告見http://pathofdemocracy.hk/one-country-two-systems-index/)。
中港矛盾持續惡化,兩地融合鬧得沸沸揚揚。政治問題終須政治解決,要修補撕裂少不免要一場大和解。粵港澳大灣區被載入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港澳珠三角城市群將會協同發展,發揮地緣優勢,與舊金山灣區、紐約灣區,東京灣區等世界級灣區經濟看齊。
中美貿易關係在美國總統特朗普上任後,再令市場擔憂。他曾威脅要對中國進口商品徵收45%的關稅,初時評論懷疑他的強硬態度只是擺擺姿態的民粹口號。然而,觀乎他迅速宣布徹底拋棄TPP、移民禁令雷厲風行,近日又提出向墨西哥商品開徵新稅,新一屆美國政府咄咄逼人的對華政策未必只是為了爭取談判籌碼。中美兩國是香港最大的貿易夥伴,分別佔貿易總額51%和7%。兩國貿易摩擦如箭在弦,香港沒有可能獨善其身。對於未來局勢發展,可以推演樂觀和悲觀兩種極端情況,藉此思量香港應該怎樣自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