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重身分認同
身分認同是「人心回歸」的指標,市民對香港人的認同感普遍強於對中國人,留下國民意識薄弱的印象。港督命名街道、皇冠徽號郵筒和英式赤紅電話亭碩果僅存,儘管為特區抹上殖民色彩,尚有保育歷史記憶的意義。然而在《國歌法》實施後,國際體壇於欖球、棒球、冰球賽相繼出現錯播國歌事件,令本應獲得喝采的運動員捲入體育會的管治問題,更令香港人能否維護國家尊嚴再成話題。
身分認同是「人心回歸」的指標,市民對香港人的認同感普遍強於對中國人,留下國民意識薄弱的印象。港督命名街道、皇冠徽號郵筒和英式赤紅電話亭碩果僅存,儘管為特區抹上殖民色彩,尚有保育歷史記憶的意義。然而在《國歌法》實施後,國際體壇於欖球、棒球、冰球賽相繼出現錯播國歌事件,令本應獲得喝采的運動員捲入體育會的管治問題,更令香港人能否維護國家尊嚴再成話題。
二十大報告是習近平未來五年的施政藍圖,同時也將中國的發展經驗理論化,開闢出一條有別於西方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啟示其他發展中國家擺脫歐美霸權。美國處處散布中國威脅論,視之為「最嚴重的地緣政治挑戰」,日前眾議院大比數通過成立「美國與中國共產黨戰略競爭特別委員會」,代表共和黨和民主黨槍口一致瞄準中國。國際局勢風高浪急,香港不能獨善其身,唯有協助內地提高經濟實力,加強與外國的利益合作,才是突破西方圍堵的出路。
香港一直是新自由主義的堡壘,為營造公平競爭環境,政府鮮會主動介入市場。政府將財政開支鎖定在GDP的兩成,即使近年投放略增,稍微打破此金科玉律,但仍然堅守「大巿場小政府」。受制於管治哲學與財政資源,香港從無強而有力的產業政策,只有被動地期望商界回應政府願景。李家超發表首份《施政報告》,領導產業布局,主動招商引資,反映新政府將會打破「積極不干預」的慣性。
國家主席習近平視察香港,發表的講話成為官員及社會各界的研習讀本。以往所有七一講話,包括五年前的習近平,皆形容香港回歸是「彪炳中華民族史冊」的千秋功業或偉大業績。今年改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百年奮鬥史」,是首次用黨的視角描述香港歷史,自然與去年底「一國兩制」載入中共第三次《歷史決議》不無關係。領導人講話是解讀中央政策的權威材料,值得比較兩次習講話,惦量對「一國兩制」方針有何啟示。
中美博弈之下地緣政治暗湧不斷,香港事務常常被來者不善的政客借題發揮,一國兩制的落實情況動輒得咎。西方國家屢打法治、言論自由的「香港牌」,威脅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快將崩壞,實為將香港逐步邊緣化,作為牽制中國的籌碼。藉此可見,一國兩制的聲譽在國家外交格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
移民是香港人的永恒話題,最近有民調機構發現,每四人有一人計畫移民,比半年前微升。事有湊巧,上一個月民主思路也發表民調,移民意願卻比半年前顯著下跌。兩份調查一升一跌,不少人問筆者應該怎樣解讀,更令人好奇的是誰較準?
北京冬奧政治多於運動,大煞風景。這是一場中美脫鈎後的大國競賽,與○八京奧差天共地,國際關係變了幾番。官方續打人權牌,西方批評中國生產涉嫌強逼勞動的新疆棉,針對維吾爾族設立所謂的再教育營,壓逼香港的集會自由、言論自由與民主空間。民間則打環境牌,關注人造雪的耗水用電和令選手受傷的風險。用工業園舊址重建的滑雪大跳台,本是節儉辦奧的典範,卻被輕蔑為烏煙瘴氣的核電廠。彭帥在觀眾席低調現身,才助北京在國際鎂光燈底下拆彈,瓦解禁錮
大年初三,先向各位讀者拜年,祝大家虎年一切平安。老虎威風凜凜、生氣勃勃,有多重形象和寓意,深入我們的文化。霸氣彪悍的是龍精虎猛,雄偉險要的是龍盤虎踞,險象環生的是龍潭虎穴,實力非凡的是臥虎藏龍。特首選舉提名期將於月尾開展,五年一度的龍爭虎鬥即將上演。今天借節日氣氛,談談虎年對下任特首的啟示與期盼。
上月初美國舉辦民主峰會,藉台港人士以民主為幌子,激化中西意識形態對抗。國務院新聞辦先後發表《中國的民主》和《「一國兩制」下香港的民主發展》兩份白皮書,闡釋「全過程人民民主」理念,又重申《中英聯合聲明》對普選的沉默,向世界爭取「民主」的話語權。從國際脈絡以大觀小,香港立法會選舉塵埃落定,新一屆宣誓就職,亦是中美關係的一片拼圖。當民主發展成為外交角力場後,新選舉制度於香港的實踐,亦無可避免地添上大國競爭的戰略意義。
資審委審批完畢,立法會候選人正式入閘,進入競選時分。傳媒焦點轉向關心投票率,坊間也估計投票率只有兩成多至三成。這一屆選舉氣氛冷淡,自有因由,是無可迴避的事實。對抗派入獄、流亡、DQ,倖存者杯葛選舉,因而缺乏政黨動員;非建制派乘勢而上,但培養政治新星需時,未能借助明星效應吸引公眾眼球;建制派聽候差遣,連賽前熱身也按兵不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