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論壇

大灣區機遇:香港青年的取態與出路

內地多項惠港措施已相繼出台,包括新設居住證、豁免就業許可證、允許「港人港稅」及繳存住房公積金等,推動港澳廣深四大核心城市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的區域發展引擎。與之相應,香港政商界也不遺餘力地推廣大灣區前景。然而,恰如過去提倡的兩地融合發展,往往是「官熱民冷」。香港青年能否把握發展機遇?這一年來,學界和智庫發表不少關於大灣區的研究報告和民意調查,本文聚焦港青在區內其他城市的發展狀況,透過梳理調研結果,分析他們的取態,了解他們面對的疑慮與困難,以期為政策制定者帶來啟示。

大灣區機遇:香港青年的取態與出路 閱讀更多 ”

香港國際貿易經濟助力廣東自貿區建設

改革開放40年,鄧小平奉高度開放的香港為楷模,曾言在內地要造幾個「香港」。1990年設立保稅區之際,有建議參考國際例子定名為「自由貿易區」,揭示追求自由貿易的初衷。幾經考慮,最終中文名稱沿用具中國特色的「保稅區」,英文名稱則改為「Free Trade Zone」。後來又設立出口加工區、保稅物流園區、跨境工業園區、保稅港區及綜合保稅區,共六種海關特殊監管區域促進自由貿易。經歷多輪改革,中國堅持開放市場的決心,將近年還是冠以「試驗」之名的自貿區升級,自貿港勢成新一輪對外開放的試金石。

香港國際貿易經濟助力廣東自貿區建設 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