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宣傳勝過硬口號 讓香港講好中國故事
西方主流媒體敘事單一化,將中國形象扭曲成局限於意識形態對抗的刻板印象,導致外國民眾對中國多有誤解。全球地緣格局急速轉變,更加劇中國文化輸出與傳播困境。根據《環球時報》統計(註),八大西方國家對中國的負面報道,是正面報道的2.7倍。鋪天蓋地的反面輿論,結合社交媒體演算法,構築重重疊疊的信息繭房,使中國向外傳遞的聲音持續被邊緣化。
西方主流媒體敘事單一化,將中國形象扭曲成局限於意識形態對抗的刻板印象,導致外國民眾對中國多有誤解。全球地緣格局急速轉變,更加劇中國文化輸出與傳播困境。根據《環球時報》統計(註),八大西方國家對中國的負面報道,是正面報道的2.7倍。鋪天蓋地的反面輿論,結合社交媒體演算法,構築重重疊疊的信息繭房,使中國向外傳遞的聲音持續被邊緣化。
身分認同是「人心回歸」的指標,市民對香港人的認同感普遍強於對中國人,留下國民意識薄弱的印象。港督命名街道、皇冠徽號郵筒和英式赤紅電話亭碩果僅存,儘管為特區抹上殖民色彩,尚有保育歷史記憶的意義。然而在《國歌法》實施後,國際體壇於欖球、棒球、冰球賽相繼出現錯播國歌事件,令本應獲得喝采的運動員捲入體育會的管治問題,更令香港人能否維護國家尊嚴再成話題。
國家主席習近平視察香港,發表的講話成為官員及社會各界的研習讀本。以往所有七一講話,包括五年前的習近平,皆形容香港回歸是「彪炳中華民族史冊」的千秋功業或偉大業績。今年改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百年奮鬥史」,是首次用黨的視角描述香港歷史,自然與去年底「一國兩制」載入中共第三次《歷史決議》不無關係。領導人講話是解讀中央政策的權威材料,值得比較兩次習講話,惦量對「一國兩制」方針有何啟示。
中美博弈之下地緣政治暗湧不斷,香港事務常常被來者不善的政客借題發揮,一國兩制的落實情況動輒得咎。西方國家屢打法治、言論自由的「香港牌」,威脅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快將崩壞,實為將香港逐步邊緣化,作為牽制中國的籌碼。藉此可見,一國兩制的聲譽在國家外交格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
大年初三,先向各位讀者拜年,祝大家虎年一切平安。老虎威風凜凜、生氣勃勃,有多重形象和寓意,深入我們的文化。霸氣彪悍的是龍精虎猛,雄偉險要的是龍盤虎踞,險象環生的是龍潭虎穴,實力非凡的是臥虎藏龍。特首選舉提名期將於月尾開展,五年一度的龍爭虎鬥即將上演。今天借節日氣氛,談談虎年對下任特首的啟示與期盼。
上月初美國舉辦民主峰會,藉台港人士以民主為幌子,激化中西意識形態對抗。國務院新聞辦先後發表《中國的民主》和《「一國兩制」下香港的民主發展》兩份白皮書,闡釋「全過程人民民主」理念,又重申《中英聯合聲明》對普選的沉默,向世界爭取「民主」的話語權。從國際脈絡以大觀小,香港立法會選舉塵埃落定,新一屆宣誓就職,亦是中美關係的一片拼圖。當民主發展成為外交角力場後,新選舉制度於香港的實踐,亦無可避免地添上大國競爭的戰略意義。
資審委審批完畢,立法會候選人正式入閘,進入競選時分。傳媒焦點轉向關心投票率,坊間也估計投票率只有兩成多至三成。這一屆選舉氣氛冷淡,自有因由,是無可迴避的事實。對抗派入獄、流亡、DQ,倖存者杯葛選舉,因而缺乏政黨動員;非建制派乘勢而上,但培養政治新星需時,未能借助明星效應吸引公眾眼球;建制派聽候差遣,連賽前熱身也按兵不動。
新一屆立法會提名期月底開鑼,民主派的布陣擾攘多月,民主黨不參選終成定局,公民黨從政之路早亦完結,傳統泛民只剩民協尚未表態。香港的民主運動不過數十年,眼看傳統政黨由爭取議席到杯葛選舉,離民主目標愈走愈遠,甚教人唏噓。
投票選特首和四十名立法會議員的選委會提名期完結,尚有資審會最後一關,以防範「偽愛國者」強闖。這是「完善選舉制度」後的第一場選舉,各界嚴陣以待,參選人的愛國情操相信沒有疑問。唯一意外是不少專業界別人士留待最後一天才遞表入閘,原以為成功協調的界別,最終參選人數比議席數目剛好多一兩名,總數約三分一界別需要於九月選舉定勝負。
各級選舉的愛國組合拳連環快打,揮向區議會的第一拳,拳未到而意先到。政府率先提出修例,要求區議員宣誓效忠。自此之後,DQ紅綫的風聲四起,最初只針對「墨落無悔」的簽署人,後來囊括參與民主派初選的候選人,再席捲借出辦事處作初選票站的區議員,最終殃及展示「光時」口號的抗爭派。零星議員出逃及落馬,直至傳聞違誓者會被追討薪津才引爆大規模辭職,而此刻政府還未亮劍。究竟於宣誓前自行辭職,任期內的薪津是否便能夠袋袋平安?特首答:沒有人性化處理,只有法律化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