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青對北上大灣區發展轉趨積極
粵港澳山水相連,三地的民間往來和經濟聯繫由來已久。隨着高鐵通車及港珠澳大橋啟用,節省鄰近城市的通勤時間,令升學、工作、居住、退休等跨境生活模式愈趨可行。
港珠澳大橋昨日通車,連接香港與珠三角西岸,是世上最長的跨海大橋,被譽為粵港澳大灣區的世紀工程不算誇張。新一份世界經濟論壇《全球競爭力報告》出爐,香港在基建範疇被評為全球第二,是國際社會眼中令香港保持競爭力的支柱之一,加上大橋與高鐵雙雙啟用,來年有望追上基建榜首新加坡。然而,香港總排名近年維持在全球十大的中下游位置,未見突破,創新能力一直是弱項,人才更是箇中關鍵。
改革開放40年,鄧小平奉高度開放的香港為楷模,曾言在內地要造幾個「香港」。1990年設立保稅區之際,有建議參考國際例子定名為「自由貿易區」,揭示追求自由貿易的初衷。幾經考慮,最終中文名稱沿用具中國特色的「保稅區」,英文名稱則改為「Free Trade Zone」。後來又設立出口加工區、保稅物流園區、跨境工業園區、保稅港區及綜合保稅區,共六種海關特殊監管區域促進自由貿易。經歷多輪改革,中國堅持開放市場的決心,將近年還是冠以「試驗」之名的自貿區升級,自貿港勢成新一輪對外開放的試金石。
「前店後廠」模式帶動珠三角經濟起飛,也令香港蛻變成為世界級的服務樞紐。隨着內地經濟長足發展,廣東逐漸以本土服務業替代傳統港商提供的服務,但香港也發展了高質素的服務業。展望未來,經過現代產業體系的協同發展,大灣區的融合會從垂直融合轉為水平融合,能夠產生更龐大的貿易和投資。香港的經濟體積有其局限,只能以質而非量取勝。香港應集中發展高增值的貿易服務,並與區內其他機場分工合作,維持海運與航運服務競爭力,升級為區域供應鏈管理的服務樞紐。同時把握國家金融改革與亞洲經濟迅速發展的契機,配合專業服務,晉升成為全球金融中心。創新科技在香港即使起步遲緩,仍然可以急起直追,最終實現「香港創造、深圳試產、珠三角量產」的大灣區產業鏈,締造全球領先的國際創新科技中心。長遠而言,香港的角色將會超越金融、專業服務、航運物流及法律仲裁等範疇,成為國家對外經濟戰略中發揮「軟實力」的多元對外平台。
粵港澳大灣區構建協同發展現代產業體系:香港作為國際服務樞紐的角色 閱讀更多 ”
中港矛盾持續惡化,兩地融合鬧得沸沸揚揚。政治問題終須政治解決,要修補撕裂少不免要一場大和解。粵港澳大灣區被載入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港澳珠三角城市群將會協同發展,發揮地緣優勢,與舊金山灣區、紐約灣區,東京灣區等世界級灣區經濟看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