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

大灣區信息流的跨境聯通

為發展有全球影響力和競爭力的灣區經濟,大灣區講求人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等要素的流通。前三種流通,近年已有跨境交通基建、就業居住證件、精簡清關程序、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外匯管理便利化等多項措施推進。信息流的互聯互通取決於消除跨境數據的隔閡。去年,特區創科局與國家網信辦簽署備忘錄,這為粵港澳大灣區的數據跨境流動帶來突破。為進一步促進數字經濟發展,去年底進一步推出個人信息的跨境流動標準合同,有望降低企業的合規成本。

大灣區信息流的跨境聯通 閱讀更多 ”

通關重建灣區生活

在達沃斯的世界經濟論壇年會上,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宣布中國大門將會繼續向外資打開,令全球領袖相信中國所釋放的經濟活力,是提振全球增長的希望。動態清零三年後,國內的嚴密封控鬆綁,香港爭分奪秒重啟跨境運輸,市面逐漸浮現復甦跡象,農曆新年一遍歌舞升平。兩地通關是全面復常的第一步,亦是大灣區發展兔躍新程的好開始。

通關重建灣區生活 閱讀更多 ”

移植港式生活 推動北上養老

回鄉養老曾經是港人習慣,中山、順德等地亦有港人聚居的屋苑。大灣區內地城巿居住空間舒適寬敞,飲食與生活文化相近,更吸引不少港人北上頤養天年。現時香港長者憑內地老人證,可以享有當地居民的敬老優待。而「錢隨人走」政策提供的可攜式福利措施,使他們即使移居內地也不必放棄香港各種補貼,使大灣區成為退休養老的理想地點。

移植港式生活 推動北上養老 閱讀更多 ”

灣區三年 三大平台深化粵港澳合作

大灣區發展的綱要文件着眼於空間佈局和經濟規劃,對不少普羅大眾來說,屬於頂層設計,未必能夠看得見箇中意義。 實質進展需要依靠深圳前海、珠海橫琴、廣州南沙和深港河套等重大合作平台,才能讓公眾目賭成果。國家發改委主任何立峰曾提出「有針對性地選取重大合作平台」,《前海方案》與《橫琴方案》先於去年出爐,《南沙方案》亦於今年趕上,多個項目略有小成。

灣區三年 三大平台深化粵港澳合作 閱讀更多 ”

港青北上競爭劇烈

大灣區發展潛力巨大,廣東省九市的資訊在香港逐漸流通,不少成功故事吸引市民北上闖闖。愈來愈多香港青年有意到大灣區求職,內地僱主無疑求才若渴,但就業巿場從來競爭激烈,既有人才濟濟的內地畢業生,又有全球各地的國際化人才。港青要脫穎而出並非易事,令人關注他們能否把握發展契機,建立個人事業。

港青北上競爭劇烈 閱讀更多 ”

應對中小企猶豫 開拓大灣區逆境突圍

香港疫情反覆,中小微企業經營最艱難。相反,內地形勢較穩定,外資與大型港企沒有減慢進駐大灣區的腳步,令市場重心進一步北移。香港中小企靈活多變,在逆境之中仍有不少嘗試轉型創新。不過不是所有中小企都能夠摸索與拓展大灣區市場,尋找商機。政府可以怎樣具針對性地支援,幫助它們走出困境呢?

應對中小企猶豫 開拓大灣區逆境突圍 閱讀更多 ”

外資駐港皆因大灣區

疫情未絕跡,通關日子仍未定斷,加上反修例亂局危害政治穩定,使外商撤資傳聞日囂塵上。今年統計處就駐港外資公司的調查出爐,雖然數目創新高,但增幅主要來自內地企業,美日韓資企業俱跌,歐洲企業則持平。難怪有人懷疑,香港的商業優勢足不足夠吸引國際投資者?

外資駐港皆因大灣區 閱讀更多 ”

美國灣區如何看待粵港澳

中美關係鬥而不破,拜登的對華政策不如特朗普強硬,但更積極拉攏盟友抗衡中國。前朝對軍民兩用科技的出口封鎖仍然有效,美國敏感科技企業若要在中國營運亦將須受到審查。粵港澳大灣區是中國科技創新的火車頭,固然深受其害,不過,同樣專注於高科技領域的舊金山灣區亦受到牽連,無數對外投資計劃因而停頓。粵港澳大灣區作為對外開放平台,外資參與尤其重要,在官方的戰略空間越收越窄下,美國商界和民間如何看待大灣區發展? 

美國灣區如何看待粵港澳 閱讀更多 ”

大灣區機遇:香港青年的取態與出路

內地多項惠港措施已相繼出台,包括新設居住證、豁免就業許可證、允許「港人港稅」及繳存住房公積金等,推動港澳廣深四大核心城市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的區域發展引擎。與之相應,香港政商界也不遺餘力地推廣大灣區前景。然而,恰如過去提倡的兩地融合發展,往往是「官熱民冷」。香港青年能否把握發展機遇?這一年來,學界和智庫發表不少關於大灣區的研究報告和民意調查,本文聚焦港青在區內其他城市的發展狀況,透過梳理調研結果,分析他們的取態,了解他們面對的疑慮與困難,以期為政策制定者帶來啟示。

大灣區機遇:香港青年的取態與出路 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