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列表

12/08/2025

軟宣傳勝過硬口號 讓香港講好中國故事

西方主流媒體敘事單一化,將中國形象扭曲成局限於意識形態對抗的刻板印象,導致外國民眾對中國多有誤解。全球地緣格局急速轉變,更加劇中國文化輸出與傳播困境。根據《環球時報》統計(註),八大西方國家對中國的負面報道,是正面報道的2.7倍。鋪天蓋地的反面輿論,結合社交媒體演算法,構築重重疊疊的信息繭房,使中國向外傳遞的聲音持續被邊緣化。
29/07/2025

個別學校自發實踐 ESG教育推行卡關 跨學科難整合 教材乏人編撰

潘學智亦參與相關計劃。他表示,希望學生在接受培訓後,能夠具備客觀審核ESG表現的能力,並提升相關知識。他強調,ESG及可持續發展理念不僅有助推動綠色未來,更應從中小學階段開始融入課程,既能滿足學生對知識的追求,也能將理念延伸至社區,推動全民參與環保、公益與良好管治,共建可持續的家園。
25/06/2025

醫療水平星級 內地客高端體檢擇港

本港醫療水平達國際頂級,有醫務體檢中心表示,過去1年多不乏內地病者來港,進行全身磁力共振及心肺電腦掃描等高端體檢項目,生意錄得15%增長,更有重症病者南下,尋求獨立第三方醫療意見,並選擇來港治療。業界亦指,隨着內地醫療水平提高,過去大批內地人來港進行一般體檢及注射疫苗的情況已成明日黃花,指本港醫療體檢服務應朝高端及專科方向發展,才能發揮本身優勢。有智庫成員指出,近年港府積極籌建第3間醫學院,增加醫生名額及醫護培訓,預期當各方面條件成熟後,有望進一步開拓市場,甚至發展以內地及東南亞旅客為目標的醫療旅遊。
24/04/2025

打造“移動課堂”豐富“產品供給”

4月23日,由貴州省旅游產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貴州省研學旅行協會主辦的“2025研學創新發展大會暨貴州研學旅游產品交易活動”在貴州省貴陽市開幕。 本次大會以“文旅融合·研創未來”為主題,旨在搭建國內各大研學機構、協會,高等院校、中小學校以及文商旅企業的交流、溝通平台。有效推動研學旅游產業的深度融合與創新發展,助力行業向專業化、數字化、國際化邁進。
25/03/2025

「留全屍」觀念頑固 器官捐贈率仍不理想

目前近40萬人登記器官捐贈創新高,惟本港仍是全球器官捐贈率最低的地區之一,過去2年跌至每100萬人不足4人的新低。有醫生建議,除加強教育,突破「死後留全屍」的傳統思想,亦應加大力度從醫院尋找潛在捐贈者,如增設由醫生組成的移植專組輔助。另有醫生重提引入外國盛行的「預設默許」機制,讓不想捐贈器官的市民主動登記;智庫指,港人觀念仍然保守,當社會更接納器官捐贈才適宜推行。上月本港第2度獲內地跨境器官捐贈,有醫生盼盡快恆常化,讓更多病人受惠。
24/02/2025

中間派政團「撲水」求存 爭取政府研究項目

繼公民黨去年正式清盤解散後,民主黨中央委員會日前亦決定成立小組跟進解散程序。除了政治空間,另一邊廂,香港政壇中間派的生存備受關注,財政緊絀亦是另一考驗。據筆者了解,其中一個自詡中間派的組織,民主思路最近正進行一個獲政府資源的研究項目,就近年本港新聞自由的變化情況,對業界人士、學者及專家等持份者,作深入訪談調查,這些資助項目可以紓緩財政壓力。
18/02/2025

「穿越共和國史」培訓項目鼓勵港青認識國家政協制度與香港關係

香港史學後進協會主辦、公民教育委員會贊助的「穿越共和國史」優秀青年普法培訓項目已於2024年11月30日圓滿結束,閉幕禮邀請到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林至頴先生,及公民教育委員會委員何嘉浚先生見證學員的學習成果。
02/01/2025

河套合作區成數據「示範單位」為企業提供理想實驗平台

政府上月公布《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香港園區發展綱要》,提出多項促進園區流通的創新政策。有智庫召集人認為,該合作區能夠作為理想示範,讓市民和業界觀察到跨境數據如何滿足不同行業和服務的需求。觀察如何有效管理保護數據
02/01/2025

灣區跨境流通更廣更易 數據安全立法須細緻到位

香港與大灣區數據互聯互通,為港帶來便利。政府去年簽署《粵港澳大灣區(內地、香港)個人信息跨境流動標準合同》,簡化大灣區9個內地城市與本港跨境數據流通的程序。有關措施在金融、醫療界等已有成功案例,上月更擴展至所有行業,教育、文化藝術、新質生產力等界別亦有望受惠。有數據專家指,本港需注意保護「數據產權」及數據分級分類等問題,建議參考內地嚴謹的法規,建立法律框架,加快訂立數據安全法。數碼經濟正成為香港發展的新主體,有律師建議當局推動身份互認,全方位促進高質量的跨境發展,助力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與大灣區數據互聯互通,為本港帶來多方面的便利與效益。去年,本港與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簽署《促進粵港澳大灣區數據跨境流動的合作備忘錄》,其後再簽訂《粵港澳大灣區(內地、香港)個人信息跨境流動標準合同》,簡化涉及9個內地城市與本港之間就內地個人信息跨境流動的合規安排,免除跨境轉移個人信息的數量限制,以及簡化個人信息保護影響評估等。教育文化藝術等更多界別受惠
25/07/2024

移民之後:海外港人收入下降與職業錯配現象

過去幾年不少港人移民海外,相信每個讀者身邊或多或少總有熟悉的親友決定離鄉別井。他們帶着不同理由出走,但同樣需要適應陌生環境。所謂天涯若比鄰,雖然我們不再居住於同一座城市,惟留下來的人仍然關心海外港人的當地生活。住屋問題逐步解決、生活環境慢慢熟習後,尋找收入來源,成為迫在眉睫的問題。外國的就業市場不如香港活躍,不少移民人士早有耳聞;而他們未必預備好的,可能是自己願意犧牲多少往日耕耘,為了「搵兩餐」放下身段,從事一份不是最理想的工作。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