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20年之際,國家主席習近平寄語香港「蘇州過後無艇搭」,抓住機遇謀求發展才是解決香港問題的金鑰匙。2017年,香港逐步重整政經秩序,多宗社會衝突案件付諸法庭,抗爭者為種種折騰付上代價。常言道香港經不起內耗,所幸近年經濟表現依然亮麗,2017年全年錄得增長3.8%,創六年新高,為社會環境邁向和諧穩定建立基礎。
世界經濟格局急速轉變,國際競爭愈發激烈,習近平提出四點意見,其中一點就是要「聚焦發展」,以保持香港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地位。香港股市去年經歷「大時代」,恒生指數十年來首次超越3萬點。滬港通及深港通成交量顯著增加,南向資金佔本地股票市場成交金額由2016年的4.5%提升至2017年的7.5%,北向資金佔上海和深圳的日均成交金額倍增至2017年的1%。債券通下的「北向通」於2017年7月開通,容許境外投資者投資於內地銀行間的債券市場,有助鞏固香港離岸人民幣業務的領導位置。
為推動香港的金融科技及創新,香港交易所提出在主板上容許三類新經濟企業,以用同股不同權形式上市,形容這是繼1993年引入H股以來,香港上市制度的最大變革。金管局、證監會及保監局分別設立「金融科技監管沙盒」、「監管沙盒」及「保險科技沙盒」讓券商、銀行、保險界、科技界及初創企業試行金融科技。金管局更推出快速支付系統及虛擬銀行牌照,而保監局也實施快速通道先導計劃,帶動金融服務創新。
港珠澳大橋工程大致竣工,為香港的航運業帶來新氣象。往來香港與珠三角西部的行車時間將會大幅縮減,廣東西部和廣西等地的貨物可接通香港機場和貨櫃碼頭,令香港作為航運樞紐的地位得以提升。為配合跨境基建的發展,葵涌也加入自動化碼頭的行列,其中一個碼頭已全面實行全港首個貨櫃箱自動堆疊系統,借助先進科技改革傳統行業。面對航空業人才需求殷切,由機管局成立的香港國際航空學院推出首批課程,從針對青年的暑期課程與實習計劃,到與專上學院合辦的專業課程均有提供。香港國際航空學院更與法國國立民用航空學院聯合開辦航空交通管理碩士課程,以配合香港航空業長遠發展。
香港是「一帶一路」貿易聯繫的重要一環,而粵港澳大灣區便是香港的發展腹地。國家發改委與香港簽署支持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協議,又與粵港澳三地政府簽署《深化粵港澳合作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以金融、基建、經貿和專業服務等香港優勢為本,推動國際貿易、對外開放以及內地和香港企業的夥伴關係。香港與東盟簽訂《自由貿易協定》和相關《投資協定》,更是香港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緊密合作的提升。東盟是香港第二大貨物貿易夥伴,協定既對香港原產貨物減免關稅,又為香港服務業開拓更寬闊的市場空間,向建立全球重要貿易中心踏出重要一步。
除了金融、航運與貿易這三大傳統優勢產業外,發展創新科技成為香港尋找新增長極的社會共識。施政報告對此亦有所着墨,一方面成立由行政長官會親自主持,高層次跨部門的創新及科技督導委員會,另一方面鼓勵研發活動,為企業開支提供稅務優惠。位於落馬洲河套區的「港深創新及科技園」落實興建,將會是香港有史以來最大的創科園地,彌補了創科發展急切需要的土地空間,配合擁有五所全球100強大學的香港推動「官產學研」。機電工程署也開拓試驗平台,支援駕駛裝置、節約能源等初創科研項目,鼓勵業界持續推動創新科技的運用。
香港沒有安於現狀,對固有優勢精益求精的同時,也急起直追開拓新領域。前新華社香港分社副社長張浚生在近月離世,見證著回歸歷程的他早前接受訪問,提醒香港人「既不要自高自大,也不要妄自菲薄」。香港已重新聚焦在創新經濟之上,坐擁優勢仍需投資未來,藉著凝聚共識指路引航,打開長足發展之門。
杜巨瀾 滬港發展聯合研究所聯席所長
潘學智 滬港發展聯合研究所研究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