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7日,“深港共繪合作新願景”匯聚約60名深港兩地人才,包括深港合作領域的權威專家、創業家、青年工作者及學生,通過創新的“共識討論”模式,共同探索灣區融合發展的新路徑。活動以紀念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5周年暨綜合改革試點實施5周年為契機,由香港中文大學滬港發展聯合研究所主辦,得到香港大學環球社會及可持續發展研究室、深港科技合作促進會、香港青少年文化交流協會、香港國際社會服務社、社企民間高峰會支持。
共識討論:從形式參與到實質共創
主辦方香港中文大學滬港發展聯合研究所助理所長潘學智表示:“本月是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5周年,這座城市是無數青年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精神寫照。我相信深港合作是青年參與的舞台,深港青年能夠一起思考、一起創造、一起行動,共同塑造雙城未來。”
他進一步指出,本次活動采用的“共識討論”模式,從議題選擇到方案制定,每位參與者都不是旁觀者,而是共同創造者。這種模式強調平等對話、集體思考和共同決策,不僅提升了參與質量,更讓政策建議更貼近民意、更具可行性,是“全過程人民民主”理念的生動實踐。
專家引領:深港融合的曆史進程與未來展望
深港澳科技聯盟顧問張克科在分享中深入闡述了兩地的發展曆程與融合前景。他將港深創新及科技園形容為“一區二園、一國兩制、一河兩岸”的生動體現,強調兩地通過相互學習、共同規劃,正以共同體的姿態走向國際化。“深港合作不是簡單的對接,而是相互賦能、共同成長的過程。兩地在保持各自特色的同時,正通過創新機制突破制度壁壘,共同服務國家發展大局。
香港國際社會服務社深圳服務主任倪怡潔則從微觀視角分享了跨境家庭的挑戰與機遇。她將跨境學童的發展曆程分為三個階段,指出其在不同時期面臨適應、語言及疫情帶來的獨特挑戰,並強調未來需為跨境青年提供生涯規劃輔導和制度差異普及。“跨境家庭既是深港融合的見證者,也是推動者,他們的需求應當成為政策制定的重要考慮。”
青年建言:聚焦學業與就業難題
在專家分享的基礎上,參與者圍繞“學業適應與支持”與“就業規劃與融入”兩大方向展開研討,提出切身困難與創新建議。學業方面,同學們反映跨境求學面臨通勤時間長且費用高、課外活動與複習時間不足、雙語能力(尤其是廣東話和英語)較弱等挑戰,建議設立跨境交通補貼機制,並增加語言提升課程及學業輔導資源。就業方面,他們關注到深港青年在對方城市融入程度不高、職業規劃資源分散等問題,提議構建一體化生涯服務平台,提供實習、企業參訪、職業技能培訓和導師計劃,以增強就業競爭力。
活動中,多位專家對青年提案進行了專業點評。綜合開發研究院(中國·深圳)港澳及區域發展研究所所長張玉閣指出,香港就業市場存在明顯的“兩極化”現象:高增值行業就業崗位有限,而低增值行業(如餐飲、零售等)卻吸納了大量勞動力。他進一步提出,香港在WTO框架下早已作出自然人流動的相關承諾,河套地區應充分發揮優勢,建設成為教育、科研與產業化協同發展的創新走廊,為深港青年創造更多高質量的就業機會。
香港城市大學公共及國際事務學系專業實踐教授黃偉祖強調,教育合作應超越傳統的學術成績導向,更加注重“氛圍營造”與“社會模式”的構建。他表示,香港高校與技術部門、企業之間的深度合作,正在形成一種跨地域、跨領域的人才培養生態,這種模式有望成為內地學生選擇專業和職業方向的重要參考。
香港大學環球社會及可持續發展研究室常務副總監梁駿楷以個人經曆為例,提到面對香港或海外教育制度時,許多學生可能因制度差異、語言障礙或文化適應等問題,在面試或入學過程中遇到挑戰。他鼓勵在場青年以開放和包容的心態面對可能的挫折,並強調這些經曆本身正是成長與突破的重要契機。
成果轉化:讓青年聲音進入決策層面
本次活動形成的《深港青年合作新願景建言報告》將提交相關部門,讓青年意見真正進入公共決策。主辦方宣布,下一步將在香港舉辦更大規模活動,邀請更多深港青年參與。活動不僅完成了討論,更證明了青年有想法、願參與、能貢獻。這種創新性的參與模式,為深港融合發展提供了新思路,也為大灣區青年交流合作樹立了新典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