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社會對管治人才一直存在需求。目前,直接參與本港有關工作的人士,主要包括通過委任、選舉,或公務員隊伍晉升等途徑,在特區政府體系內參與本港公共事務;他們在香港管治領域中肩負不同角色和職能。特區政府及社會不同機構、組織和團體等,一直也提供相關課程或訓練,以期培育更多本地管治人才。
確保管治工作能承先啟後
然而,面對管治人才儲備不足,是十分長遠的問題。香港必須建立一個涵蓋網羅、培訓、實踐、流轉及傳承等環節的生態系統,才有助確保管治工作能夠承先啟後,同時維持培養人才的動力生生不息。
從近年海外社會經驗所見,管治人才網羅及培訓等工作愈早開始,對有志者自身及整體社會的發展愈有利。例如在英國,當地議會、政府不少部門及公共機構等設有實習計畫,招攬對公共事務感興趣的大學生參與當中,讓他們能深入認識政府及有關管治的工作。新加坡政府則通過設立政府獎學金,將物色人才的工作提前到中學,獲頒授獎學金的學生,有機會負笈本地或海外著名學府升學,學成後更獲提供培訓機會,進入政府服務一定年期作為回報。
流轉和傳承方面,外地有政府與民間機構合作,促進政府部門、商界和社會組織之間的人才借調配對,讓管治人才有機會在政府體系內外不同崗位中循環流轉。
一方面將業界經驗引進政府,從而提升政府管治水平,另方面將政府經驗帶入民間,讓公共管治心得成為社會集體知識,有利政府管治智慧的傳承。近年,美國當地有民間組織訪問了多名曾出任政府重要職位的官員,以收集及總結他們的管治經驗,結集成書,有系統地將管治心得傳承。
司局長平均年齡連年上升
在香港,管治人才的羅致,目前主要來自政黨、智庫、商界企業、大專院校、民間組織,以及政府體系內的公務員團隊及政府各諮詢委員會等。然而,據青協「青年創研庫」最新研究 ,從受訪專家意見,雖然香港社會提供多項吸納人才的途徑,但運作上各有不足。
而參與該研究聚焦小組訪談的青年亦提到,他們不願意參與本港管治工作的其中主因,是憂慮管治事業的發展前景,或擔心能夠實踐以致發揮所長的機會不多。研究向特區政府相關部門查詢所得資料更顯示,過去十年,合共只有十多位政務主任獲安排參與私人機構借調計畫、或暫駐不同區域或國際組織。
三成受訪青年有興趣參與管治
另一方面,特區政府已踏入第五屆運作,出任問責團隊中司、局長職位者的平均年齡,已連續幾屆呈上升趨勢;而獲委任的行政會議非官守議員,平均年齡近年亦有增加。此等情況,本港管治人才的銜接與更替問題,更惹人關注。
除了接班問題,管治經驗的傳承,亦需予以正視。回歸以來,香港社會經歷不少高低起伏,對特區政府的管治工作帶來相當衝擊。特區政府成立逾二十年,香港的管治發展已累積不少實戰經驗和案例;惟目前這方面仍缺乏有系統的整理,容易令這些寶貴的經驗流失,殊為可惜。
上述研究所進行的意見調查發現,三成受訪青年表示有興趣參與香港的管治工作;從人力接班角度,這是相當值得鼓舞的數字。政府和社會應珍惜青年服務社會的心志,並有責任作出回應。各方合力建立一套較完善的管治人才培養系統,便可讓有志者在人生不同階段中,有機會作出選擇或直接參與本港管治工作。
香港有不少青年熱心於服務社會,他們亦是未來管治人才的生力軍。在一國兩制下,面對未來管治人才的需求,盡早建立上述培養的生態系統,已急不容緩。我們期望各界攜手協力,以最大決心和意志,致力完善人才網羅、培訓、實踐、流轉及管治傳承的工作,在質與量方面,共同鞏固香港管治人才的儲備。
青協青年創研庫
潘學智(管治及政制小組召集人)
張靜雲(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