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社會影響債券」 促進民間持續參與

  近年香港社會呈現的撕裂與分化現象備受關注,團結社會成為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上任後其中首要任務。而社會在經濟發展、民生與政制等方面的深層次矛盾,亦未能妥善解決。與此同時,有數據反映市民對香港的歸屬感出現下滑、堅尼系數再創新高,市民收入差距不斷擴闊,社會向上流動更趨困難;上述種種,令人擔心香港一直珍惜的包容、關愛等社會價值觀受到嚴峻衝擊。若要修補社會裂縫,真是談何容易。

社會組織與投資者合作

  據青年創研庫最近一項研究發現 ,過半數(百分之五十點八)受訪青年認為,貧富懸殊問題最令他們感到社會存在分化對立,對比政制發展、土地運用及兩地文化差異等問題,還要凸顯。研究亦引用參與聚焦小組訪談青年的表述,認為社會資源分配成效不彰,向上流動的阻力轉為無力感。民怨加深,也容易令一些社會議題變得政治化,無助紓緩社會對立局面。

  事實上,世界各地政府均面對不同社會問題。近年,有外地政府推出具有社會投資或眾籌元素的「社會影響債券」(Social Impact Bond),很值得香港借鑒。「社會影響債券」的概念,是通過與民間組織及社會投資者合作,就解決社會一些重要問題、或能夠營造正向社會及環境的項目,共同努力。

  簡而言之,「社會影響債券」是在不增加政府財政壓力下,促成民間組織與社會成員合作,此舉是營造大社會氣氛的可行方法。目前,英國、加拿大、紐西蘭、澳洲、荷蘭、美國、南韓首爾等地,均已推行有關項目,廣泛應用於不同對象和領域,例如減低更生人士的再犯率、改善小型出租房屋的居住環境,以及為獨居老人建立社區生活等。而「社會影響債券」的成功關鍵,一般認為在於訂出客觀、合理的績效指標,並且有可靠的評估,以及受到政府和公眾監察。

  從各地經驗觀之,「社會影響債券」有助結合社會各方能量,包括意念點子提供、金錢及物資捐獻、時間付出、有形的行動,或是無形的支持等,均從中得到發揮。定計畫績效達「三贏」

  就改善香港深層次矛盾及促進社會凝聚力方面,我們認為可參考外地「社會影響債券」的經驗,由本地民間組織考慮制定相關項目計畫,釐定績效指標,經政府審批後,向有興趣參與計畫的投資者,以債券模式籌募資金,期滿時按績效將資金及所協議的回報,歸還給投資者;而達標的項目則可獲得政府全數資助。上述安排相信可達到「三贏」效果,包括民間組織能善用市場資本,改善社會服務;投資者既能履行社會責任,又能賺取低風險的回報;而政府只為成功的項目付費,確保公帑運用得宜。

  從整體社會發展角度,隨着公民參與意識日漸提高,民間所發揮的影響力,往往比單靠政府一方之力更見成效;「社會影響債券」可突破過往倚賴政府牽頭解決社會問題的格局;通過開放官、商、民的合作,提供更廣闊的渠道和機會,就促進民間持續參與帶來嶄新思維。

  化解社會矛盾,是公眾普遍對新一屆政府的期望。新政府應抓緊社會渴求修補裂縫的契機,在尋找解決社會深層次矛盾方法時,積極考慮引入「社會影響債券」概念。此舉不僅有利於促進民間參與,相信亦可望為特區政府維持良好管治,帶來啟示。

潘學智(成員)張靜雲(研究員)青年創研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