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間派政團「撲水」求存 爭取政府研究項目

繼公民黨去年正式清盤解散後,民主黨中央委員會日前亦決定成立小組跟進解散程序。除了政治空間,另一邊廂,香港政壇中間派的生存備受關注,財政緊絀亦是另一考驗。據筆者了解,其中一個自詡中間派的組織,民主思路最近正進行一個獲政府資源的研究項目,就近年本港新聞自由的變化情況,對業界人士、學者及專家等持份者,作深入訪談調查,這些資助項目可以紓緩財政壓力。

2015年成立,定位為中間派智庫的民主思路,近年多次派員出戰立法會及區議會選舉都鎩羽而歸。雖然選戰失利,但民主思路仍透過籌款及承接研究項目資助,以維持營運。以近期為例,他們就受政制及內地事務局轄下的憲法和基本法推廣督導委員會委託,正進行一個計劃名稱為「《基本法》第二十三條對「新聞自由」影響的研究」的資助項目。

據了解,有關研究項目,邀請了一些前線新聞工作者、管理人員和學者等持份者作深入訪談,內容圍繞港區國安法及《維護國家安全條例》生效後,各人對本港新聞自由的看法,包括進行編採工作時會否擔憂違法、是否會增加自我審查、是否感到新聞自由的程度較以往少等;受訪者資料保密,研究報告最終會交付當局參考。

民主思路聯席召集人(研究)潘學智接受筆者查詢時表示,有關項目是去年大約8月時受託於當局而進行,當初招標條件是,只要與《基本法》及憲法推廣有關即可,同期獲資助的項目,有些是推廣活動,例如青年論壇,亦有其他研究項目;而項目一般有多個機構競標,能否脫穎而出,則視乎當局的評委是否認為計劃書符合社會發展需求,及研究課題是否有政策上的重要性;而最終研究報告主要用於當局內部參考,最後會否公開發表,則視乎當局決定。

潘學智指出,民主思路的營運主要靠籌款及向政府申請研究資助,希望做到資金來源多樣性,但近期由於經濟環境問題,商界捐款不及往年多,「條水喉好緊,資金來源收窄咗」,故此他們亦希望爭取更多政府資助項目。

他又相信,智庫比起大學等其他學術機構,在政策應用的觸覺上更佳,社會脈絡掌握更好,「研究會比較貼地」,能為政府提供更具實用意義的研究成果。

不可否認,近年經濟轉差,不少私人企業以及有心人自身都陷財困,就算想大力支持智庫和一些中間路線的團體,恐怕也愛莫能助。同樣標榜中間派的政團新思維,去年同樣因擔憂籌款過於頻密嚇怕商界,而未有舉辦籌款晚宴,今年該黨唯一立法會議員狄志遠也要面臨換屆選舉的考驗,若然未能連任,也許亦要思考如何轉型才能「撲水」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