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的政治爭拗給香港帶來嚴峻挑戰,令部分港人對前景失去信心,移民海外再次成為港人話題。「一國兩制」是前無古人的新嘗試,實踐的過程會有曲折摩擦,需要在探索過程中逐步豐富內涵和完善實施模式。在2016年年終,國務院港澳辦主任王光亞接受訪問,肯定香港在對外開放方面,對中央仍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只要迎難而上,配合國家規劃做好準備,香港將會繼續在國家整體發展布局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
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亞洲國際都會,金融、專業、基建、運輸、資訊科技以至環保等服務業系統完善。越來越多內地企業選擇以香港為跳板,尋覓投資機會,讓香港充分發揮「超級聯絡人」的角色,成為國家「走出去」戰略的首要渠道。香港政府統計處的數字顯示,在2016年,擁有駐港公司的內地企業有1,123家,相比十年前的717家,增長接近57%。
低稅率、資金資訊自由流通、健全法律制度和充沛的生產力,都是香港吸引外來直接投資雙向流動的優勢。根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的《世界投資報告2016》,在2015年,香港的對外直接投資流入為1,750億美元,保持全球第二位,同年,香港的對外直接投資流出為550億美元,位列全球第九。從香港的角度而言,內地是香港第二大的投資來源地,佔26.5%,也是第二大投資目的地,佔39.6%。從內地的角度而言,香港一直是內地最大的投資來源地及投資目的地。在2016年,香港佔內地對外直接投資69.2%。在2015年,香港佔內地對外直接投資61.6%。香港是內地吸收外資及進行對外投資不可或缺的國際平台。
香港的資本主義制度運作成熟,始終是中國經濟融入世界經濟的橋樑。早在改革開放初期,香港已是中國與世界經濟接觸的窗口,為中國的現代化帶來資金、人才、資訊和管理理念。中國加入世貿後,逐步接受國際標準的規範,香港能夠為中國提供適應市場經濟的訓練基地,為內地各級政府職能轉變提供模板,讓內地政府調整過往主導市場的角色,由積極的參與者,過渡成為中立的仲裁者。
中國證監會在2016年1月試行熔斷機制,可惜未能達到避免市場大幅度波動的原意,運行數天即告暫停。滬深交易所市值龐大,但是運作尚不成熟,監管仍需加強,機遇與風險並存。香港金融業界的長處正好可以補足內地股市的短板,憑藉香港成熟的監管及運作系統,提升內地市場的專業化及科學化水平,掌握世界資本市場規則,維持市場穩定。
「十三五」規劃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五大發展理念,香港擁有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三大中心地位,對國家發展開放型經濟尤有不可取代的功用。「滬港通」、「深港通」、「基金互認」等安排聯繫香港與內地財金系統,進一步鞏固香港成為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和國際資產管理中心的競爭力。香港亦在2016年設立「一帶一路」督導委員會及基建融資促進辦公室,開拓「一帶一路」機遇,協助内地在全球價值鏈地位的攀升。
國家奉行「開放」發展理念,希望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香港依托其法制優勢,朝著建設亞太區國際法律及解決爭議服務中心的方向發展,顯示中國對履行國際責任和義務的決心。中國設立11個自貿區,正努力摸索一條既符合國情,又能與國際經貿規則接軌的可行之路。香港是珠三角地區的對外開放門戶,未來加強與廣東自貿區在服務貿易自由化方面的合作,對於中國憧憬從國際經貿規則的遵守者,轉變為制定者,有莫大參考價值。 香港機遇處處又充滿挑戰,未來仍然需要背靠祖國,面向國際,充分利用自身優勢推進「走出去」戰略,協助國家適應世界經濟規則,在開放發展方面繼續發揮積極作用。誠如王光亞主任寄語:「香港需要國家,國家也需要香港。」在風雨飄搖的動盪時勢下,實現互利共贏,恢復信心,奮勇進取才是香港保持繁榮穩定的長久保證。
杜巨瀾 滬港發展聯合研究所聯席所長
潘學智 滬港發展聯合研究所研究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