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意跌入「黑洞」 青年感失望

現屆特區政府推出的公眾諮詢超過百份,例如免費電視節目牌照、自願醫保計畫、版權條例修訂,以至退休保障等,然而,多項諮詢不單止未能取得普遍市民和青年的支持和信任,甚至引來社會爭議。青年創研庫最近一項相關研究便發現,不少受訪青年認為,決策者處理諮詢意見的過程極不透明,市民所提交的意見,猶如跌入「黑洞」,既得不到政府的互動回應,亦容易令公眾產生「民意不被重視」的感覺。

公眾諮詢其中最大作用是吸納民意;而青年人對政府的公眾諮詢持負面印象,可能涉及多種原因,其中對諮詢工作的信任十分重要。從上述研究反映,一些青年渴望諮詢能帶來互動和感到意見被重視。他們認為,縱使意見不被採納,最重要是藉着諮詢,能夠與決策者交流,從而體現對民意的重視。可是,近年政府在一些重要議題的諮詢上,不論公眾提出甚麼問題,政府的回應恍如錄音機般重覆立場;不但缺少互動溝通,亦容易令人感覺到政府已有既定取向,沒有空間接納其他意見,由此質疑決策者對民意的尊重。

諮詢方法不合時宜

此外,現今資訊科技發達,特區政府亦未能善用科技網絡的優點,將有關諮詢工作、結果或報告等資料訊息,有系統和有效地傳遞予公眾。加上現時不同決策局或部門,會將諮詢資料及消息存放各自網頁不同位置,例如「最新消息」、「政策焦點」、「刊物及新聞公布」或「諮詢文件」等欄目,一般公眾難以搜尋。這些情況,不僅妨礙公眾對諮詢內容的認識,更加深了民意跌進「黑洞」、不知所終的觀感。

收集意見方面,現時特區政府仍主要依循傳統方法進行,其便利性或互動功能成疑,且遠遠落後於科技網絡能夠達至的便捷效果。這不僅未能切合新生代慣常使用的表達方式,更無法達至客觀、理性討論,同時也容易錯失聽取意見的機會。舉例而言,二月初,土木工程拓展署開始為「東區走廊橋底修建行人板道」進行諮詢,市民可以下載問卷,填交顧問公司。如果當局能夠善用資訊科技,在網上進行問卷收集並即時遞交,將有助扭轉公眾諮詢只是「公關show」的形象。

設一站式平台諮詢

互動溝通是建立關係和夥伴合作的基礎。特區政府應認真開拓更多切合時宜的資訊發放和意見收集方法,例如設立一站式的公眾諮詢平台,由單一專門窗口統一發放資料,集中徵求公眾意見,方便市民及青年閱覽之餘,亦有助促進官民交流,加強運作的透明度。

特首在其年初發表的《施政報告》中,提及特區政府將就多項議題進行公眾諮詢,包括大嶼山發展、標準工時及地下空間發展等。我們期望,特區政府能展現更大決心和魄力,改善並發揮公眾諮詢的積極作用。

青年創研庫

潘學智(成員)、張靜雲(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