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全球經濟受貿易保護主義和貿易摩擦的風險影響,令人關注香港在國家發展戰略及國際政局層面何去何從。外圍不明朗因素眾多,香港的投資者皆抱持高度審慎的態度,不過往年仍錄得3%增長,可見其經濟根基穩健,有能力抵抗短期的下行壓力。積極應對外部環境的同時,香港內部面對發展空間不足、營商成本增加的挑戰,既要提供住宅單位滿足民生需求,又要增闢工商用地推動經濟發展。大國角力帶來的動盪狀況可能會延續一段時間,土地短缺問題始終是中長期發展的絆腳石。
土地房屋新策改善供求失衡
過去一年,地土房屋是特區政府的施政重點。特首林鄭月娥在施政報告中,宣布六項房屋政策新措施,期望改善長期供求失衡的情況,坊間稱之為「娥六招」。現時樓市高企,資助出售房屋原本售價約為市價七折,新招下與市值脫鈎,讓市民容易負擔。針對「上車難」問題,推出「港人首次置業」先導項目,將樓盤以折扣價供應給首次置業人士。為滿足基層需要,增撥私人住宅樓地為建造公屋的用地,最終將公私營房屋供應比例由6:4提升至7:3。推動改善惡劣居住環境的社會房屋共享計劃,興建過渡性房屋,為劏房戶提供較舒適的居所。至於地產商方面,政府徵收一手樓空置稅,並修改預售樓花同意書,促進供應量。
除了從房屋供量著手,政府亦希望改善土地規劃,增加可建屋的土地供應。政府成為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展開為期五個月的「土地大辯論」,推出18個供應選項,包括近岸填海、發展棕地、利用私人遊樂場地,由公眾及專家透過辯論交流,化解分歧。同時,提出土地共享先導計劃,以政府現存土地換取發展商私人土地,利用公私營合作方式發展農地。另外,原有的發展計劃亦相繼展開,東涌新市鎮擴展填海及前期工程開始動工,以2023年遷入首批人口為目標;規劃長達二十年的新界東北發展計劃開始收地,預計首階段工程可收回68公頃的私人土地,釋放更多供應。
長遠發展願景助香港再定位
「明日大嶼」願景計劃是未來二、三十年的長遠發展願景,在交椅洲和喜靈洲附近分階段填海興建人工島,填海面積達1 700公頃,是增加供應的長遠解決方案。作為第三個核心商業區,人工島將滿足香港中長期的經濟及就業需要,而島上七成的住宅用地會劃分為公營房屋,幫助基層人士儘快上樓。填海部分將發展策略性交通基建連接港島西、機場島及屯門,配合廣深港高鐵和港珠澳大橋,與粵港澳大灣區互聯互通,發揮「雙門戶」經濟潛力。
對香港經濟影響深遠的四大家族,均以房地產發跡。長和系主席李嘉誠、恒基地產主席李兆基等相繼交棒,由新一代接班,象徵香港經濟發展史步入下一個時代。在下一波發展趨勢,香港將面對國際頂尖城市的戰略調整和再定位。新一輪科技革命遇上全球價值鏈變革,香港要再次轉型已有相當的不確定性,而土地壓力一日未舒緩,難度只會加劇。要處理這個過去多屆政府的首要任務,社會需要上下一心,共同解決困擾香港多年的土地供應問題,重塑未來發展願景。
杜巨瀾 滬港發展聯合研究所聯席所長
潘學智 滬港發展聯合研究所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