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發展用地短缺,房屋供應不足,沒有足夠的土地儲備滿足發展和住屋需求。經濟結構偏重服務業,產業單一化,限制青年的就業前景。職住不平衡,對南北向交通系統造成重大壓力,市民在交通上消耗大量時間及資源。為解決以上三個發展樽頸,特區政府提出發展北部都會區,開拓土地空間,推動再工業化,提供就業機會,釋放新界發展潛力。
在港深接壤地區,深圳一方築起輪廓鮮明的城市天際線,但香港基於歷史原因仍有大片土地未曾發展。北部都會區將《香港2030+》中的北部經濟帶為基礎,發展成都會商業核心區,形成「雙城三圈」的空間格局。「雙城」是香港和深圳,「三圈」則指深化與前海高端經濟合作的「深圳灣優質發展圈」、推動兩地創科產業發展的「港深緊密互動圈」及提供可持續生態旅遊機遇的「大鵬灣/印洲塘生態康樂旅遊圈」,實現《「十四五」規劃綱要》和《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支持香港打造國際創科中心、建設港深創科園、提升前海合作區等發展定位。
新田科技城加快港深合作
政府將在新田大幅增加創科用地面積,構建港版矽谷——新田科技城,聚集科技人才工作和生活的綜合社區,發揮更具效益規模的產業群聚效應。連同興建中的港深創科園共237公頃創科用地,計劃提供45,500至47,500個住宅單位,以及容納148,000個創科產業職位。興建跨河橋樑和採用創新的出入境安排,更方便兩地創科人員頻繁的日常跨境流動。加上四條過境路徑與深圳對接,包括2021年開通的屯馬線和興建中的新皇崗口岸,新田科技城將成為港深跨境互動最密集的地區。
交通基建將會擴大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的規模和容量,提升為新界北核心商務區,與前海合作區的高端經濟合作發展,創造更多新經濟職位。港深兩地將研究興建洪水橋至前海的跨境鐵路站,以及連接流浮山至白泥的自動捷運系統,便利兩地交流互動。香港亦可在商務區建設具規模的創科地標,作為與前海深度合作的旗艦項目。
宜居環境平衡工作與生活
無地域限制的政府設施將會遷往北部都會區,港府亦會制定政策及措施,包括增加配套設施、簡化審批程序等,鼓勵公私營機構在北部都會區拓展業務。為加快高端經濟發展,政府會透過改善批地政策和改劃土地用途,如容許企業在創科發展用地興建自用人才公寓,吸引全球創科人才來港工作和定居,以及把部分工業區改劃為「商貿及創科」地帶,提供共享工作間鼓勵初創企業進駐,改善職住平衡,創造更多就業機會。
北部都會區擁有豐富多樣的生態環境,當中後海灣和米埔的紅樹林是拉姆薩爾公約指定的國際重要濕地。香港有望與深圳制定保育協作計劃,結合福田紅樹林自然保護區、米埔自然護理區、香港濕地公園及塱原自然生態公園,跨越行政邊界,建立完整濕地系統。政府亦計劃收回具保育價值的私人濕地和魚塘,並進行修復和妥善管理,建立南生圍、三寶樹、蠔殼圍三個濕地保育公園。此外,新界北城鄉綠道將自然生態、傳統鄉鎮村落、歷史地點串連,更能締造高景觀價值的戶外生態康樂或旅遊空間。
面對各方面的發展矛盾和挑戰,香港需要掌握國家政策賦予的政策優惠及可激發的發展動力,充分利用鄰近大灣區城市的優勢和機會,突破目前的困局。在「雙城三圈」的空間結構下,北部都會區將會與深圳緊密合作發展創科產業,構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媲美支撐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維港都會區,成為香港第二個經濟引擎,同時促進港深融合,豐富「一國兩制」事業的實踐。「南金融、北創科」,兩個都會區將會並駕齊驅,相輔相成,為香港的整體發展燃點新動力,增添新姿采。
杜巨瀾 滬港發展聯合研究所聯席所長
潘學智 滬港發展聯合研究所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