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香港土生土長, 我與其他九十後青年一樣,生於有條件談夢想的年代。社會願意開放更大空間去培養年輕人,使我接受到優質教育。這些學習機會亦令我明白,同行者的指導和鼓勵至關重要。因此我積極投入青年工作,在全港最具規模的香港青年協會擔任諮詢委員,希望下一代能夠享受更豐富的成長經歷。
本著「取諸社會,用諸社會」的理念,我推動「香港200會」,每年培育200名校園領袖,秉承「願意為香港」的服務心志,凝聚十多屆青年領袖在專業界別和社區服務上回饋社會。我亦鼓勵年輕一代關心社會,利用青年創研庫以實證為基礎建言獻策,改變以立場先行的議政論政文化,務求令社會上多一種年輕人的角度,用以探討年輕人的議題。


我相信全人發展是培育青年的大方向,教育不應以升學為唯一目標,他們擁有更多元的才華和潛能值得發掘。除了樂於在非學術的比賽和活動參與評審工作外,我與志同道合的友人舉辦「香港校際合唱節」推廣普及藝術。學生即使無法負擔學習樂器的費用,也可從欣賞自己的聲音開始,提升自我價值。我們希望最終能啟發年輕人去創造屬於自己的成就,建立美滿生活。